如今,焦虑晚睡已成为困扰许多人的问题。数据显示,全球青少年中约 11% 存在焦虑导致的睡眠不足,成年人的情况更不容乐观。明明身体疲惫,大脑却异常清醒,长此以往不仅影响健康,还会降低日间效率。
焦虑晚睡背后有三大原因。从心理层面看,白天积累的压力和未处理的情绪,会在夜晚转化为思维反刍,让人陷入 “越想睡越睡不着” 的恶性循环。生理上,生物钟紊乱使褪黑素分泌失调,而 “过度觉醒假说” 指出,焦虑者大脑特定区域活跃度更高,难以进入休眠状态。环境因素也不容忽视,睡前刷手机时,蓝光会减少 22% 的褪黑素生成,加剧入睡困难。

破解困局可从三方面入手。即时缓解可采用 “情绪打包法”:睡前花 5 分钟写下担忧事项,再做 3 分钟腹式呼吸,将注意力从思绪转移到呼吸上。中期调整需改善睡眠环境:固定作息时间,睡前 1 小时远离电子设备,用暖光台灯替代强光,泡脚 20 分钟也能有效放松身心。长期调理要重建生物钟,每天同一时间起床,即使熬夜也不晚起;白天进行适度运动,但避免睡前 2 小时内剧烈锻炼;尝试正念冥想,逐步降低大脑过度觉醒状态。
值得注意的是,不要因偶尔失眠过度焦虑,这种焦虑反而会加重症状。接纳短暂的睡眠波动,坚持科学方法,多数人的睡眠节律都能逐渐恢复。记住,好睡眠不是强迫出来的,而是通过调整身心状态 “吸引” 来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