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说了心流是什么以及它有哪些特征,但知道是一回事,做到是另一回事。很多人会发现即使自己想要进入心流状态却总是做不到,为什么?书中指出阻碍我们进入心流的有三大障碍:自我意识、注意力分散以及意识的熵。
• 第一个障碍是过度的自我意识。书中说自我意识本身不是坏事,它让我们能够反思、能够学习、能够成长。但当自我意识过度时它就变成了心流的敌人。什么是过度的自我意识?就是你在做事情的时候脑子里总有一个声音在评判你、在担心你、在质疑你。我做的对吗?别人会怎么看我?我会不会失败?我看起来是不是很蠢?
这个声音会把你的注意力从正在做的事情上拉走,让你没办法全神贯注。结果就是你既做不好事情也体验不到乐趣,还感到焦虑和疲惫。书中特别指出现在社会加剧了这个问题,因为我们被教育要时刻关注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,要追求外在的认可和评价,这让我们很难真正忘记自我,沉浸在活动本身中。
克服这个障碍的方法是你需要学会把注意力从自我转移到任务上。当你发现自己在担心别人怎么看你的时候,把注意力拉回来问自己:现在这一刻我需要做什么?然后专注于
那个行动。
• 第二个障碍是注意力分散。书中说注意力是我们最宝贵的资源,但也是最容易被浪费的资源。现在生活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干扰,手机通知、社交媒体、突然冒出来的念头,这些都在不断抢夺我们的注意力。而心流需要的是持续的专注,需要你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投入到当下正在做的事情上。
如果你的注意力被切割成碎片,不断在不同的事情之间跳跃,你就永远无法进入那个深度专注的状态。书中引用了一个研究发现人们平均每十分钟就会被打断一次,而从被打断到重新恢复专注平均需要二十五分钟。这意味着什么?意味着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在浅层工作,都在不断的启动和重启,从来没有机会真正深入。
克服这个障碍的方法是你需要主动创造一个不被打断的环境,关掉手机通知、关掉网络、找一个安静的地方、告诉周围的人不要打扰你,给自己创造一个保护性的空间。而且你需要训练你的注意力,就像训练肌肉一样。一开始你可能只能专注十分钟,但通过持续的练习你可以逐渐延长到三十分钟、一个小时甚至更长。
• 第三个障碍是意识的熵。这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,但它可能是最根本的障碍。书中说我们的意识天生就是混乱的,如果不主动给它一个结构,它就会陷入无序的状态。什么是意识的熵?就是那种漫无目的的状态,你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,你的思绪四处乱飘,你感到无聊或者焦虑,你的能量被浪费在无意义的担忧和幻想上。
书中说,意识的熵是痛苦的根源。当我们的意识处于无序状态时,我们就会感到不快乐,我们会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来填补这个空虚,比如刷手机、暴饮暴食、冲动购物,但这些都只能带来短暂的麻痹,不能带来真正的满足。

而心流是意识有序的状态,在心里流中,你的所有能量都朝向一个明确的目标,你的注意力高度集中,你的意识不再混乱,而是清晰而有力。克服意识的熵的方法是,你需要主动给你的意识一个目标、一个任务、一个挑战,不要等着外界来告诉你该做什么,而是你自己决定这一刻要专注于什么。
书中特别强调,培养心流能力的关键是学会控制意识,而不是被意识控制。大多数人是意识的奴隶,他们的思绪和情绪被外在的刺激牵着走,而心流大师是意识的主人,他们能够主动引导自己的注意力,主动选择自己的体验。
如何才能成为意识的主人?书中给出了几个具体的策略。
• 第一、设定清晰的目标。不管做什么事情,先为自己设定一个明确的目标,不需要是什么宏大的目标,可以很简单,比如我要认真做好这顿晚饭,我要专注的读完这一章,我要全神贯注的听这个人说话。
• 第二、建立及时反馈机制。想办法让自己能立刻知道做的怎么样,比如在写作,可以读读刚写的段落,看看是否清晰。比如在练琴,可以听听自己的演奏,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。
• 第三、不断调整挑战难度。如果觉得太简单了,就给自己增加一点难度。如果觉得太难了,就把任务分解成小一点的步骤,让挑战始终保持在你能力的边缘。
• 第四、培养专注的习惯。每天给自己一段完全专注的时间,在这段时间里什么都不做,就是专注于一件事。一开始可以很短,比如十分钟,但要保证这十分钟是完全不被打断的。
听到这里,你可能会想,这些都是在讲如何在做事情的时候进入心流,但我们的生活不可能一直在做事情,那些不得不做的无聊工作怎么办?那些不可避免的等待时间怎么办?那些痛苦的经历怎么办?这就引出了这本书最精彩的部分,如何把生活本身变成一场心流的游戏。
在下一部分,我们就来聊聊如何在工作中、在人际关系中、甚至在孤独中创造心流。心流与人生意义的关系。
微信扫码拨号
武汉田子君心理咨询有限公司
027-87222563 (15927001581)
地址:武汉市武昌区武珞路中南国际城B1座1308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