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老师说他上课要么玩橡皮,要么盯着窗外,叫他三次都没反应。” 拿着被画满小人的作业本,不少家长都有过这种无力感。其实孩子课堂上的 “不专注”,往往是身体或环境发出的信号,找准原因才能对症下药。
藏在走神背后的 5 个真实原因
睡眠不足是最常见的 “隐形杀手”,美国睡眠医学会数据显示,每天睡眠少于 8 小时的孩子,注意力会下降 30%,课堂上自然哈欠连天、反应迟钝。早餐吃不对也会拖后腿,高糖面包配果汁会让血糖骤升骤降,到第三节课就饿肚子走神,而缺铁、锌等营养素更会直接影响脑功能。
课堂环境的干扰也不容忽视:座位靠近走廊容易被脚步声分散注意力,老师连续照本宣科 20 分钟以上,连成年人都容易走神。学习内容 “不匹配” 更麻烦,知识太难跟不上会放弃听讲,太简单觉得无聊就自己找乐子,就像大人看不合适的书会走神一样。
家庭习惯的影响藏得最深:家长边陪写作业边刷手机,孩子会潜移默化模仿这种分心模式;凡事包办代替会让孩子缺乏责任感,课堂上也难以专注。而过高的期望带来的心理压力,会让孩子因焦虑消耗认知资源,根本无法集中精神听课。

家长能做的 6 个落地办法
从生活细节入手筑牢基础:固定孩子的作息,睡前 1 小时远离电子产品,保证小学生每天 10 小时睡眠;早餐换成鸡蛋、燕麦等慢碳食物,每周吃 2-3 次深海鱼补充 Omega-3,这些 “健脑食物” 能帮大脑维持专注力。
每天 10 分钟专注力训练很有效:玩 “听词拍手” 游戏(听到动物词拍手)锻炼听觉专注,用 3×3 的舒尔特方格练视觉追踪,坚持两周能明显减少走神。写作业时用番茄钟设定 25 分钟学习 + 5 分钟休息,逐渐培养节奏感。
主动和老师沟通能事半功倍:请求将座位调到前排中央区域,减少视觉干扰;商量让孩子担任 “课堂小助手”,收发作业本的责任感能神奇提升专注力。记得每周和老师了解具体表现,而非只问 “有没有走神”。
家庭环境改造要立刻行动:设立 “无手机陪伴时段”,陪孩子学习时家长也放下电子设备;书桌只留必要文具,清除零食、玩具等干扰源。多给具体表扬,不说 “你今天很专注”,而是 “你今天数学课举手三次,进步很大”,这种肯定能增强自信心。

还要关注身体信号:如果孩子总揉眼睛、歪头看黑板,及时检查视力听力;若持续半年以上频繁走神,且伴随作业拖沓、情绪暴躁,建议寻求专业评估排除注意力障碍。
其实每个走神的孩子都不是故意的,他们只是还没学会管理注意力。比起指责 “你怎么又不专心”,不如用耐心观察代替焦虑,用具体方法代替空洞说教。当睡眠、饮食、环境都调整到位,孩子的专注力自然会像小树苗一样慢慢生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