专业心理咨询机构,心理咨询服务热线:027-87222563
当前时间:月 日 周 
社交恐惧Social phobia 睡眠障碍decompression 交流障碍Depression oppression 厌学叛逆Juvenile psychology 婚姻情感Marriage emotion 首页home page
当前位置: 首页 > 婚姻情感

走出受害者模式:从被动承受到主动掌控

周五下班前,林晓对着电脑屏幕上标红的销售额数据急得眼眶发红。她抓起手机给闺蜜打语音,声音带着哭腔:“都怪财务部没及时给数据,我昨天熬夜改了三遍报表,现在还是错!领导肯定觉得我能力差,都是他们拖后腿!” 她没提自己早上急着赶地铁,漏看了表格里的公式错误。
同一时间,家里的李梅正对着茶几上的购物袋生气。丈夫拎着买错的无糖酸奶回来,她立刻皱起眉:“跟你说过多少次我要全脂的!你从来不用心记,就像我爸当年一样,永远把我的话当耳旁风!” 丈夫欲言又止 —— 其实早上出门时她正刷着短视频,含糊应了句 “随便”。
这两个日常片段,藏着受害者模式最典型的三种表现。一是习惯性外归因,将问题责任完全推给他人或环境,像林晓把报表失误归罪于同事,李梅把买错酸奶归咎于丈夫 “不上心”,用 “都是别人的错” 逃避自我审视。二是情绪绑架式表达,用抱怨、指责甚至哭诉获取同情,林晓的哭腔、李梅的翻旧账,本质是通过放大委屈转嫁压力。三是自我设限的思维闭环,认定 “我没办法改变”,林晓默认 “领导肯定否定我”,李梅觉得 “丈夫永远改不了”,在预设的失败里放弃行动。

这种模式的形成,是童年创伤与环境催化的双重结果。从个体层面看,童年长期处于 “不被重视” 或 “过度控制” 环境的人,更容易形成习得性无助。比如李梅因父亲的忽视,长大后把 “不被在意” 的恐惧投射到伴侣身上,用指责验证 “自己不值得被用心对待”;林晓若从小被父母要求 “必须完美”,犯错后就会本能通过怪罪他人逃避批评。从环境层面看,社交媒体的 “共情陷阱” 不断强化这种认知 —— 算法推送的 “职场不公”“婚姻委屈” 内容,让人们在对号入座中加深 “世界亏欠我” 的错觉,斯坦福大学研究显示,频繁刷此类内容的人,外归因倾向会提升 40%。

创作关于受害者模式的图片.png

要打破困局,需构建 “认知 - 行为” 双重突破路径。认知上可采用 “思维重构三步法”:第一步,捕捉自动化负面想法,比如林晓 “领导肯定否定我”;第二步,寻找客观证据反驳,比如 “上次我做的市场报告还被表扬过”;第三步,替换为建设性思维,即 “我现在改正好数据,再跟领导说明情况”。行为上从 “微小掌控练习” 入手:每天做一件能独立完成的小事,比如李梅自己去买一次酸奶,林晓提前半小时核对报表;写 “成就日记”,记录当天主动解决的问题,哪怕只是 “跟同事确认了数据来源”。同时,主动切断负面信息源,减少刷家庭伦理、职场抱怨类内容的时间,用纪录片、技能课程替代,避免被情绪裹挟。
林晓后来拿着改好的报表找领导说明情况,意外得到 “及时修正就好” 的回应;李梅试着自己列购物清单,发现丈夫其实很愿意配合。受害者模式从来不是宿命,而是我们为逃避成长找的 “舒适区”。当你愿意放下 “谁对不起我” 的执念,转而思考 “我能做什么”,就会发现,真正能拯救自己的,从来都是那个愿意主动站起来的自己。


上一篇 : 日子淡了别慌:从厨房到床头,把冷淡过回温热 下一篇 : 破解强迫性思维的困局

案例
分析
case analysis
交通
地图
Traffic map
联系
电话
027-87222563
微信扫码拨号

武汉田子君心理咨询有限公司

备案号:鄂ICP备2020016827号-1
鄂公网安备:42011102001262号
版权:本网站版权归武汉田子君心理咨询有限公司

服务热线:

027-87222563 (15927001581)


地址:武汉市武昌区武珞路中南国际城B1座1308室